Techniques and Idiosyncrasies - Yiyun Li / 持續性的人生永遠是最優秀的說書者 / 悲慟中似乎透出希望的微光
篇名:Techniques and Idiosyncrasies 作者:Yiyun Li 出版者:The New Yorker 出版時間:March 17, 2025 這篇短篇小的名稱應該是從美國詩人 Marianne Moore 的演講集 - Idiosyncrasy & Technique 得到靈感,詩人當時談的是關於寫作的技巧和作家的個人特質,而 Yiyun Li 在小說的最後點出: 持續性的人生需要一點小技巧,但是無法預測的個人特質總是最卓越的說書人, Yiyun Li 甚至述說在真實的世界裡,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夠改寫平凡的一生,這是一種無力無助的認命,雖然讀起來有些悲涼,但我還是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一絲希望,雖然很幽微,但還是沒有完全絕望. Lilian 是一名五十一歲的作家,她在接受特約醫療的抽血,心電圖...等例行檢查過程中,回想生命中遇見的種種人事物,並與自己第二次遭受喪子之痛相互呼應,她用笑話來控制無法控制的淚水,或許說得直白一點,眼淚已經流乾了. Lilian 說她的人生永遠都不會和以前一樣了,不過她的日子過得還行,她從不問為什麼,她反而說我接受 Jude ( 自殺的次子) 的決定,身邊有朋友說: 你一定是聖人.這聖人是什麼意思? 是褒還是貶? 難道是形容一個冷血的母親,喪子的媽媽必須要日日哭天搶地才行嗎? Lilian 回憶起當年在北京念小學的一對雙胞胎同學,一家四口擠在一張炕上,還有那隻吃了鹽就會咳嗽的寵物刺蝟,沒想到雙胞胎的妹妹和母親因為一氧化碳中毒雙雙身亡,爸爸和哥哥沒多久就搬走了,得知消息後, Lilian 關心的只有那隻被裝在紙盒裡的刺蝟,或許她早就知道共情共感也無濟於事,那種無力感遠遠超過痛苦,屈辱和死亡.她在小說中寫到,如果 feeling 太強,太窄,太膽怯,太扭曲,反而會主宰你的人生,那還不如 unfeeling, 不去感受或是不願感受,這段文字讀起來真是讓人心痛極了. 小說的主人公 Lilian 或者說是 Yiyun Li 自己,都能勇敢地直面個人的傷慟與失去,她用最樸素的文字卻真摯的情感寫出,當一個母親面對長子與次子相繼自殺的事實後,是無能為力的,她能做的只有等待每一天的到來,然後發現那一天的意義是什麼.其實 Yiyun Li 能夠透過文字書寫自己的感受,本身就是一種療癒,我希望她真的不要去問為什麼,因為世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