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Bell Jar - 迷惘無措的自殺前書




書名:The Bell Jar

作者:Sylvia Plath

出版者 : Harper

出版時間:June 2013


我二十歲的時候在想什麼,其實已經記不清了,當然也有焦慮和不安.每天抱著厚厚的書去上學,參加社團活動,舞會,郊遊,看很多很多電影,未來會怎麼樣似乎離得很遠,要不要結婚成家,生兒育女也都不在考慮範圍內,生活就這樣帶著你一步步向前走,我連頭也沒回.可是 The Bell Jar 裡的 Esther Greenwood 或是真實世界中的 Sylvia Plath, 覺得自己被一隻透明的鐘形罩罩著,困著,動彈不得,死寂空洞,讓人窒息,人生像被膠水黏著,而那膠水正在漸漸融化,沒有任何一件事能讓自己快樂起來.

1963年1月14日 The Bell Jar 在英國以筆名 Victoria Lucas 首次出版, 1963年2月11日 Sylvia Plath 在英國寓所自殺身亡.這本半自傳的小說也是 Sylvia Plath 唯一的一部小說,在1967年才以作者的本名再度問世,有人將這本書與麥田捕手的沙林傑相提並論,透過地下轉閱的方式,在美國校園間廣泛流傳,直到1971年才在美國正式出版.我一直到 2022 年底才有勇氣讀這本書,距離它的出版時間已將近七十年,不過神奇的是,很多細節的描寫和內心活動,依然是那麼真誠鮮活,歷久彌新.

Esther Greenwood 是人人稱羨的女大生,從小就是全A優等生,她的詩作得過很多獎,追求他的 Buddy Willard 不但英俊高大,還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.故事背景設置在五零年代美蘇冷戰時期,一開篇提及 Rosenbegs 事件就讓人坐立難安,被送上電椅的間諜夫妻,和後來女主角接受的精神病電痙孿療法前後呼應.這樣一位天之驕女,得到紐約時裝雜誌的實習機會,可是這些華服佳餚,甚至帥哥派對,都讓 Esther 覺得索然無趣,她陷入重度抑鬱,最後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,甚至電療.

毫無疑問的這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,若不是親身經歷身心症困擾的人,是寫不出如此真摯誠實的細節來,後來的幻聽幻視讓我們有點分不清什麼是真實或只是幻象.最最難得的是,她在書中叩問社會集體對於女性的期待太不公平,像是貞操,或是家庭婚姻與生兒育女的桎梏,她更看了穿男性的虛偽和雙重標準,放之今日,依然適用.當然最令人心痛的是當年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不人道對待.

Esther 或是 Sylvia 曾經如是說: Dying is an art, like everything else.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. 小說結束在 Esther 接受治療後出院,雖然她一直懷疑那隻鐘形罩如影隨形,隨會再罩下來.而在真實的世界裡, Sylvia 大學畢業後,二十四歲結婚,育有一兒ㄧ女,她認真創作,回母校教書,想努力過著正常人的生活,但始終深陷抑鬱症糾纏之苦,企圖自殺多次未果,像是吞食大量安眠藥,甚至把車直接開進河裡.最後當五歲的 Frieda 和三歲的 Nicholas 在隔壁房間熟睡時, Sylvia Plath 把頭放進開著瓦斯的烤箱裡,終於結束這一切苦難,衝破鐘形罩獲得自由,那年她才31歲.


留言

熱門文章